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端仪器如何破解这一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窘境迫在眉睫

日期: 2024-06-20 03:05:44 作者: kaiyun官方地址

  有一阶段,中国人到海外抢奶粉、抢马桶盖,路人皆知,但科研仪器受制于人,很多人还头一次听说。

  早在2010年,中国就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十年来,中国对国外高端仪器的依赖不但没减少,反而在上升。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近千亿美元仪器设施,仅次于石油与半导体。其中,90%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

  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世界只有美国FEI、日本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质谱仪用于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目前基本依赖进口。高端的液质联用技术,则完全来自美国安捷伦、赛默飞等厂商。

  因为国内不能生产,中国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用于进口设备。

  被拿捏的远不止实验室。 在关乎14亿人健康的医院里,包括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 ,几乎被GE、飞利浦和西门子(俗称GPS)三家垄断。

  几年前,人民日报记者曾走访上百家企业,发现那里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几乎沦为“洋装备”的盛宴。

  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这样的调侃,多少令人尴尬。但真正让人后脊发凉的是:国外很小一个隐形冠军不供货,就能让中国科研停摆,让中国万亿产业瘫痪!

  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环形山,开启了近代天文学。上世纪60年代,扫描电镜的发明,让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提升至分子水平。

  20世纪以来,6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使用自己设计的仪器,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2013年之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在全球还没多大影响力。那之后,施一公团队采购了一批当时还不怎么流行的冷冻电镜,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冷冻电镜中心。

  紧接着,清华仿佛开挂一般,频频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文。

  质谱仪最早是科学家用来测定原子和分子质量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用它来检测太空中的有机物。

  如今,大到国家安全,小到食品、药物、环境……60%以上的行业,都依赖质谱仪进行监测和检测。

  2010年,华大基因从全球基因测序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因美纳(Illumina)手中购入128台基因测序仪,一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

  清华虽然建成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中心,但设备全部从美国FEI进口。为了将价格砍到3000万元/台,施一公曾花两周时间,与对方讨价还价。

  在被GPS设备垄断的大医院,一次PET-CT扫描,动辄上万元,老百姓苦不堪言。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人类观察微观世界的眼睛。按结构和用途,电镜又分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前者看纳米级世界,后者看原子级尺度图像。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电镜,距离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镜的诞生不到30年。

  1958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黄兰友和长春光机所的王大珩,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透射电镜。

  到70年代末,我国研制的透射电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还发行过纪念邮票。

  1959年,北京分析仪器厂在前苏联援建下,开始生产质谱计,共生产数十台。60年代,南京工学院研制出四极质谱探漏仪。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动荡十年不曾停歇的中国仪器行业,却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浪潮中土崩瓦解。

  由于国企改制,许多历史悠远长久的国营企业被私有化。民企虽然体制灵活,但力量单薄。

  旧的科研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就在这个空窗期,凶猛的外资巨头杀了进来。

  在造不如买的影响下,国内开始全面引进技术。很多仪器厂被外资收购,队伍也散了。

  与此同时,同样起步于50年代的日本仪器行业,因为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发展,孕育出日本电子、岛津、日立等行业巨头。

  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当美、日、德等国的高端仪器横行中国时,国内再也找不到一家能够生产透射电镜的企业。

  虽然2011年以后,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民企也开始初露锋芒,但这样的追赶,来得太迟了。

  比如,德国布鲁克,其创始人冈瑟·劳金本来就是研究核磁共振的先驱。另一巨头瓦里安,则诞生在斯坦福工业园内。

  刚学会走的中国民企,哪见过这样的学霸级创业者?更要命的是,这个行业虽然重要,但规模实在太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仪器公司——美国赛默飞,2019年的仪器营收仅63亿美元。

  就这,赛默飞已占到全球科学仪器行业TOP 20总营收的1/4。排名第二的日本岛津,仪器年营收只有21亿美元。

  学霸级的技术门槛,学渣级的营收,这样的行业,对于刚解决温饱的中国企业而言,基本上没啥吸引力。能坚持下来的,大多靠情怀。

  而就在国内企业一窝蜂搞房地产、搞互联网时,全球科学仪器产业经历了一场剧变。

  头号种子赛默飞,自2006年以来共发起200多次并购。2016年,更是斥资42亿美元收购了冷冻电镜厂商FEI。

  “并购之王”丹纳赫,自1986年上市以来,累计收购600多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徕卡。

  截至目前,中国一共有1000多家科学仪器厂,大部分产值低于1000万元。

  而据美国化学会的数据,2018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TOP 20,美国8家,欧洲7家,日本5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设立重大专项,加码投入。不少仪器公司也在崛起。

  2006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吹响中国科学仪器迈向高端的冲锋号。

  被Illumina卡脖子的华大基因,也知耻后勇,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跻身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

  上海联影医疗更是推出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打破GPS长达30年的垄断。

  2011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英特尔参观TEM实验室时,用FEI的透射电镜看到了单个原子,并兴奋地表示:“他们让我对美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人类过去400年的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这种切肤之痛,在科技产业奋力追赶、试图打破发达国家围追堵截的今天,尤其剧烈。科技战就要打响,我们却连手中的枪,都是对手造的。

  中兴、华为事件,只是芯片禁售、断供,便已经让我们被动不已。将来有一天,如果科学仪器也被断供,谁来托起中国科技的明天?

  《破茧——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访谈录》收录了20年来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以访谈录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一系列的成功实践。近20年来,上海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产业体系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成功而艰难的。宏观层面,这是上海在大格局、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于个人,则是一桩桩、一幕幕鲜活的故事。书中接受媒体采访的都是这一阶段的亲历者,追踪成功案例背后“小人物”在阻力与助力共存下的大作为,他们共同编织了在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道路上的奋斗图景,在艰难险阻中的突破与创新,如同一个缩影,展现这一代开拓者的执着、智慧、勇气和担当。

  为方便阅读,成书采用32开尺寸,既可以很好地展现图片,又便于携带。全彩插图包括有历史意义的资料图片和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实景图。平脊精装的装帧方式体现线条和棱角,代表着在奋斗过程中的不妥协精神;封面及护封所用艺术纸的水泥色充满建设气息;其上白色纹路如破碎蚕茧映衬书名;“破茧”二字采用压烫技术,呈现蓝色金属光泽;封面则采用压印技术呈现立体感。书的整体设计简洁大气,用纸和装帧工艺考究,是一本精致易读的书。

  M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何会成为传统乡镇工业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先行者”?/157

  S中成智谷:一个昔日辉煌的援外仓库是怎样不断迭代升级、与时代共舞的?/242

  T智慧湾:曾经的仓库+集卡+堆场+搅拌站,如今“六区融合”打造上海首个“创新城区”/26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苹果iOS 18允许第三方App录制空间视频,仅支持iPhone 15 Pro系列

  都是“13”!一加13和iQOO 13参数汇总后,谁能真正的“十三香”

  读速 205MB/s、V30 规格,雷克沙 SILVER 系列存储卡再添新成员

  蓝戟A770/A750 Photon艾尔登法环黄金树幽影联名款实拍图赏:帅得没边儿!

  当海淀妈妈卷留学,湾区贵妇拼高考,真正有远见的家长都在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