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决定

日期: 2024-07-11 03:28:49 作者: 试剂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贯彻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南充市委七届十次全员会议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深刻把握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生产力自身演进规律,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经济思想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为我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谋划部署,为我们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具体实际的要求。当前,南充已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关键期、副中心培育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攻坚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现实所需,必须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扛起担当、贡献力量。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558”工作思路,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力争到2026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成效明显,绿色发展方式深入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公司数较2023年增长30%以上,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实现突破,新质生产力成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焕新升级传统产业。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以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制造为牵引,加快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配套产业,形成整车带动、配套拉动的汽车汽配产业集群。以南充经开化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产业链项目,打造西部重要的化工中间品稳链保供基地和轻纺特色产业集群。以预制菜、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学药、医美康养等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食品、医药和健康产业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领航”企业、5G工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移动5G+超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推广“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

  (二)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吉利四川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爱瑞特新能源环卫车等项目建设,打造省级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电子元器件、柔性电子、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打造成渝地区北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中科九微半导体高端制造产业园(二期)、临江新区先进制造(真空)产业园等建设,组建真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建设真空产业新地标;积极发展现代农机装备、专用特定种类设备等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发力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锂电池材料等产业。沿链发展低空经济,谋划实施通用机场项目,加快发展无人机、低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维修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AI产业,全力发展元宇宙、大数据、AI算力服务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建设省级AI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培育氢能产业,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

  (三)积极地推进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水平发展三年攻坚,加快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天府良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西充省级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积极培育临江新区现代农业孵化与示范园区。实施“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更好提升南充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以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为龙头,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等,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加快川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组建市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统筹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深入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升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景区景点品质,全力发展数字文创、文娱演艺、工业旅游等细分产业,打造巴蜀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

  (一)建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天体物理实验室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川北医学院等省部级实验室融入天府实验室、市农科院创成厅市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统筹布局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支持南充高新孵化园创建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天府科技云等平台作用,规划建设川东北技术转移交易中心、市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构建覆盖信息交互、产权界定、流转交易、检验测试、法治保障等全链条服务体系。

  (二)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鼓励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实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实施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领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与高校院所等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中试研发平台,鼓励政府重点工程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使用创新产品。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设施、仪器设施等开放共享,支持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攻关、委托研发、合作转化等方式加强协作。借力智博会、海科会等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创新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探索运用“研发在外地、生产在本地”模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南充转化应用。

  (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果州优才计划”和高品质人才领跑计划等,探索“假日专家”“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模式,引育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实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加快川东北职教城建设,提升川渝(南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质效,支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创建本科大学,鼓励职业教育院校争取国省级“双优”“双高”建设项目;发挥市公共实训基地和市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作用,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培养“高精尖缺”产业技能人才。

  (一)全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聚力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建设,持续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绿色工厂,推进南充高新区、阆中经开区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发展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稳步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纵深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市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发放绿色债券、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精深加工、装备设备再制造等产业,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完善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营山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

  (二)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深入推动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和节约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节水节电、光盘行动,推进商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全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环卫、公交、物流、出租等领域推广应用,争创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绿色产品、低碳环保产品。

  (三)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美丽南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升钟湖国家美丽河湖、森林“四库”和幸福河湖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机制、环保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落实环保信用评估、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

  (一)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抓好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科学技术人才综合改革,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南充临江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部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完善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协作机制,拓展“川渝通办”服务范围和深度,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二)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巴南高铁通车运行、成达万高铁南充段加快建设和南广铁路前期工作,加快阆营、南潼、南充过境等高速公路建设,提升嘉陵江航道通航能力,支持高坪机场和阆中古城机场新增航班航线,规划建设高铁快运动货基地,稳定开行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打造全国复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提升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营运质效,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自贸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做优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大力推行“以投带引”模式。深化跨区域合作和东西部协作,加强与欧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成渝双核技术、产业转移。

  (三)激发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市环境集团等资产证券化,推动市临江建设集团、市临江产业集团等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推动市经投集团、市国司整合重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发展政策,持续办好“南充市企业家日”系列活动。提高线上“一网办”、线下“一窗办”、诉求“一号答”水平,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广工程建设项目“暗标盲评”,深入开展《阳光问政》和入企法治体检,扎实推进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完善政府承诺事项兑现办理等机制,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强化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领导,优化落实专班推进、决策咨询、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很大效果预防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深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和统计造假等问题专项整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导向,注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线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高水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