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世界瞩目!我国已成为国际南极研究不可或缺的力量

日期: 2024-02-20 10:23:15 作者: 软件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中国在极地不仅先后建了6个考察站,更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40年来,我国基本上创立了独立自主的南极考察研究科学体系。

  前不久,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来自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的科考队员前来交流访问。他们参观了长城站实验室,对冷冻高速离心机、水下机器人等十多台实验仪器设施,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得知正值中国的春节,俄罗斯科考队员还特意送上新春祝福。

  在地球最南端,先进的实验仪器设施为南极考察提供了有力支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组织实施了以南极陆地、淡水、海洋ECO、南极岩石圈等为主要方向的南极系统研究,内容覆盖七个项目的138个课题,初步形成学科基本完整的南极研究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了对南极考察能力建设的投入。围绕“雪龙探极”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新的考察站、破冰船陆续投入使用。

  通过几代科学家4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创立了独立自主的南极考察研究科学体系,在南极冰盖形成、演化以及其不稳定性研究、南极极光研究等方面,都慢慢的变成了国际南极研究不可或缺的力量。

  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体,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多年来持续深入开展南极冰盖科考,通过利用冰雷达给南极冰盖做“CT”,有望首次揭示南极冰下湖生命生态系统。

  南极冰盖总面积将近14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约2100米,是地球的天然空调,如果全部融化,不仅仅可以让全球海平面升高约58米,而且也会深刻影响地球的气候环境。因此,南极冰盖的未来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冰盖受到大气和海洋变暖的显著影响,正在加速消融。

  科学家介绍,冰盖未来变化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冰盖底部,但人类对南极冰盖底部的认知却非常有限,成为了解冰盖稳定性及其未来变化的最大短板。因此,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冰雷达持续对冰盖底部开展科学调查。

  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的崔祥斌和他的团队,主要是做南极雷达冰川学的研究。为了探测南极冰盖,崔祥斌先后参加过6次南极考察。

  目前,崔祥斌和国内科学家已经自主研发了一套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探测深度能达到3000米,还有一套浅层高分辨率探测冰雷达系统,探测精度能够达到10厘米的冰层分辨率。

  不仅有地面的冰雷达探测,崔祥斌他们还开展了航空冰雷达探测,探测深度超过4000米,能够很好的满足全南极冰盖探测需求。

  通过航空探测,我国科学家完成南极最大数据空白区——伊丽莎白公主地的航空测量,给出了约90万平方公里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地貌特征。并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发现了一个大型南极冰下湖,这个冰下湖面积约37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200米,被证明是开展南极冰下湖钻探和极端环境生命探测的理想目标。

  我国科学家通过40年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率先完成磷虾基因组测序。同时,一批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我们更好地解密南极磷虾奠定了基础。

  磷虾是南极生物量最大的浮游生物,也是南大洋ECO的奠基性物种。全世界磷虾有80多种,而南大洋磷虾有7种—8种,虽然其长度只有3厘米—5厘米,但它却是南大洋几乎所有动物的饵料。为研究这一浮游生物在南大洋ECO中的作用与进化规律,2023年,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磷虾最大基因测序完成。

  为了获取更多的磷虾资源数据,我国科学家还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装备,提升我国的南极科研水平与效率。走航高速采集器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装备之一,它可以随时随地收集自然海区不同水层的浮游生物样本及信息。

  除了简单实用的高速采集器,我国科学家还研发了渔业声学调查新技术,用来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p>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p